WCBA总决赛四川女篮扳平大比分
此外,上个月韩国在对销售口罩、免洗消毒液、体温计等防疫用品的多家网购平台调查时发现,至少两成用品存在虚假、夸张宣传的问题。
当前围绕鱼菜共生模式下不同蔬菜品种、种植模式对水质影响的研究均发现该技术能够明显改善养殖水质,但相互之间具有差异性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同时,水蕹菜对稳定水体pH值作用显著,试验池塘pH值从7月21日起显著低于对照池塘,8月10日后维持在较低水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水蕹菜根系及其根系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水体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氧化,产生CO2溶于养殖水体,同时水蕹菜生长产生遮蔽,抑制池塘藻类生长,从而导致池塘pH值下降。当前围绕鱼菜共生模式下不同蔬菜品种、种植模式对水质影响的研究均发现该技术能够明显改善养殖水质,但相互之间具有差异性。本试验中,鱼菜共生模式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排污系数分别较对照池塘下降17.6%、65.6%、25.0%、10.4%、62.4%,表明鱼菜共生模式可显著降低池塘排污系数,这主要是因为鱼菜共生模式下由于植物生长大量消耗溶解于水体中的氮、磷及根系是水中悬浮物和微生物的良好载体,致使相关无机物浓度降低,最终使排污系数显著降低。2.3生长性能池塘养殖收获物规格和产量见表4。不同的池塘养殖系统因养殖模式对投入饲料中各物质的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鱼体对饲料中氮、磷利用率普遍较低,未被利用的富含氮、磷营养物质成为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基础,因此提高池塘养殖系统的氮、磷利用率可有效减少其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相关链接:总磷,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试验中,对照组对饲料中投入的氮、磷有效利用率分别为46.5%、31.2%,高于罗非鱼精养池塘中氮、磷利用率18%~21%、16%~18%,主要原因为本试验为套养模式,鲢、鳙、鲫可摄食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悬浮颗粒和残饵,提高了饲料的氮、磷利用率,这与钟全福研究罗非鱼-家鱼混养模式下池塘氮磷利用率获得的结果相一致。池塘具备独立进排水设施,周围无污染源。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试验地点位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长山子镇,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各1口,均为标准化养殖池塘,池塘呈长方形(长宽深为100.0m50.0m1.8m),池塘面积0.5hm2,池底淤泥10cm左右。为改善池塘养殖水体环境,近些年兴起的基于共生原理的鱼-水生植物生态循环技术因其环境友好已被广泛应用,并已成为农业农村部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而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便属于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共生模式分别将氮、磷的利用率提高了13.5%和6.4%,显著降低了池塘排污系数(P0.05),将尾水中总氮、总磷含量由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的二级提升为一级。硝酸盐氮采用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GB74801987)测定。
网片用塑料扎带绷紧,上下网片形成4~7cm的间距。养殖期间选派专人进行日常投喂及管理,整个养殖期间不施用水质调节剂,不换水,每次采样后的第1天和第15天分别补充因蒸发和渗漏损失的水,每次补水于3d内完成。
针对当前罗非鱼高密度养殖水质调控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使用基于共生原理的鱼菜共生技术,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开展为期126d的罗非鱼-水蕹菜共生调控池塘水质试验。近年来,一些养殖者片面采取高密度放养和高强度投喂的手段实现养殖利益最大化,使得单位水体的外源物投入量急剧增加,池塘水环境恶化程度加剧,这种生产模式不仅增加了池塘养殖风险,还对水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威胁。亚硝酸盐氮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GB74931987)测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结果表明:在共生模式下,养殖池塘水体pH值、总磷(TP)、硝酸盐氮(NO-3-N)含量下降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总氮(TN)、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含量升势趋缓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总磷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118931989)测定。1.5水样采集与水质指标测定分别于5月20日、6月9日、6月30日、7月21日、8月10日、8月30日、9月19日的12:0013:00点于池塘四角采集水样,水样的采集、贮存、运输和处理具体参照GB/T129991991的要求。良好的水体环境可促进鱼类健康生长,降低养殖成本,其已成为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蕹菜茎秆露出下层网片约3~4cm。1.3浮床制作选用⌀75mm的PVC排水管制作浮床框架,浮床规格为360cm120cm,聚乙烯网片分上下两层包裹浮床,其中上层疏网、网眼3.0cm,下层密网、网眼0.8cm。
经过约20d的生长,当水蕹菜长至30cm时开始刈割,以后每间隔15~18天刈割一次,每次刈割时称重,做好日常记录。1.4蔬菜移植与采摘6月12至15日,将在菜地育成的水蕹菜茎秆的长度剪为15cm,使用扦插法将水蕹菜按10cm株距插入浮床网片中。
浮床每行可整体移动,便于蔬菜采摘目前,池塘鱼菜共生技术研究主要围绕蔬菜品种、种植密度及池塘水质变化等开展相关研究[6],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养殖生态系统的运转情况及物质代谢过程。1.3浮床制作选用⌀75mm的PVC排水管制作浮床框架,浮床规格为360cm120cm,聚乙烯网片分上下两层包裹浮床,其中上层疏网、网眼3.0cm,下层密网、网眼0.8cm。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试验地点位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长山子镇,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各1口,均为标准化养殖池塘,池塘呈长方形(长宽深为100.0m50.0m1.8m),池塘面积0.5hm2,池底淤泥10cm左右。1.2试验鱼放养鱼种投放时间为2017年5月18日,鱼种投放前用质量浓度1.5%生理盐水浸泡10min,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鱼种投放数量和规格详见表1。共生模式分别将氮、磷的利用率提高了13.5%和6.4%,显著降低了池塘排污系数(P0.05),将尾水中总氮、总磷含量由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的二级提升为一级。
氨氮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GB74791987)测定。池塘具备独立进排水设施,周围无污染源。
针对当前罗非鱼高密度养殖水质调控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使用基于共生原理的鱼菜共生技术,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开展为期126d的罗非鱼-水蕹菜共生调控池塘水质试验。浮床每行可整体移动,便于蔬菜采摘。
水源为地下深井水,水质符合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为改善池塘养殖水体环境,近些年兴起的基于共生原理的鱼-水生植物生态循环技术因其环境友好已被广泛应用,并已成为农业农村部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而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便属于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将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两种不同的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对池塘养殖水体进行原位处理和修复,是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实现节能减排的生态养殖新模式[5]。网片用塑料扎带绷紧,上下网片形成4~7cm的间距。鉴于此,本试验通过结合氮磷物质转化与收支、排污系数研究水质变化,以期为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模式的建立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总氮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118941989)测定。
水蕹菜茎秆露出下层网片约3~4cm。养殖期间选派专人进行日常投喂及管理,整个养殖期间不施用水质调节剂,不换水,每次采样后的第1天和第15天分别补充因蒸发和渗漏损失的水,每次补水于3d内完成。
良好的水体环境可促进鱼类健康生长,降低养殖成本,其已成为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两个池塘均安装型号和功率相同的叶轮式增氧机,定时增氧。
水体环境是影响池塘养殖较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亚硝酸盐氮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GB74931987)测定。
经过约20d的生长,当水蕹菜长至30cm时开始刈割,以后每间隔15~18天刈割一次,每次刈割时称重,做好日常记录。1.4蔬菜移植与采摘6月12至15日,将在菜地育成的水蕹菜茎秆的长度剪为15cm,使用扦插法将水蕹菜按10cm株距插入浮床网片中。养殖饲料选用含34.2%粗蛋白、4.4%粗脂肪、1.08%磷的罗非鱼专用配合饲料,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饲料均安装型号和功率相同的投饵机进行投喂,每天投喂3次,每次45min左右,根据鱼体生长、摄食和天气情况,及时调整投食量。1.5水样采集与水质指标测定分别于5月20日、6月9日、6月30日、7月21日、8月10日、8月30日、9月19日的12:0013:00点于池塘四角采集水样,水样的采集、贮存、运输和处理具体参照GB/T129991991的要求。
将移植好水蕹菜的浮床用绳子串联分8行排布于池塘下风处,每行12个,共计96个,浮床面积共计415m2,占池塘养殖面积的8.3%。近年来,一些养殖者片面采取高密度放养和高强度投喂的手段实现养殖利益最大化,使得单位水体的外源物投入量急剧增加,池塘水环境恶化程度加剧,这种生产模式不仅增加了池塘养殖风险,还对水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池塘均在前一年度秋季养殖期结束后清塘消毒暴晒后备用。总磷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118931989)测定。
相关链接:硝酸盐,氨氮,蛋白。结果表明:在共生模式下,养殖池塘水体pH值、总磷(TP)、硝酸盐氮(NO-3-N)含量下降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总氮(TN)、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含量升势趋缓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评论列表